品牌文化大家谈|聚焦“总工文化”“产品文化”,二航院工程师们如是说⑪

日期:

2025-11-26

点击次数:

编者按:

  中交集团202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工作会强调,要持续顽强奋斗,奋力做好“全面重塑优秀文化与生态”的大文章,对深化文化建设,推进品牌打造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二航院“赴一线、做方案、提思路、控质量”的总工文化和“强市场意识、高产品质量”的产品文化,是中交大力弘扬的“六种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二航院全面强化品牌建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期,二航院将陆续推出“总工文化”“产品文化”大家谈专栏,大家围绕对“总工文化”“产品文化”的认识以及落实,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敬请关注。

 

  牛作鹏〔中交希迪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作为中交希迪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副总工,我始终重视“赴一线、做方案、提思路、控质量”的总工文化,它不仅是技术准则,更是将质量刻入产品基因的实践纲领。在落实中,我结合希迪科技产品特性,梳理各专业成果清单与“三级校审”标准,厘清人员任职资格;针对数智成果特点细化质量控制点,梳理模型错漏等通病及根源,制定“校审节点拦截”等措施,推动校审意见数字化留痕。目前已形成系统管控体系,可显著降低成果错误率。未来,我将持续以总工文化为标尺,在AI、信创等新业务中完善标准,让“控质量”贯穿全链条,为公司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刘勃〔中交希迪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强市场意识、高产品质量”的产品文化,核心是锚定用户需求与质量管控。外部需求捕获是根基,需精准挖掘用户真实诉求,引导需求规范化,从源头规避碎片化诉求引发的业务流程模糊不清、字段冗余、数据冲突问题,破解“合同功能完成但未达用户预期”的痛点,让产品贴合市场与用户需求。内部全流程质量管控是核心,产品设计阶段严格评审字段有效性、完备性、一致性、交互易用性和多平台兼容性;开发环节聚焦技术深耕,既强化产品内部质量(可维护、复用性等),又扎实保障产品外部质量(性能、可用性、安全性、健壮性等),同时以“在做中学、事上练”强化实践认知,推动产品文化表现为质量实效,用全流程管控筑牢质量防线,以高质量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黄庆〔中交希迪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咨询服务部经理〕

  公司“赴一线、做方案、提思路、控质量”的总工文化,与“强市场意识、高产品质量”的产品文化,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我们需深刻践行两大文化,在生产一线挖掘技术需求,在方案设计中优化技术路线,在工作推进中拓宽技术思路,在成果交付时严控技术质量,以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同时,应以市场需求与满意度为导向,持续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质量校审机制落实落地;上下协同、群策群力,共建技术质量氛围;主动响应市场需求,丰富产品矩阵,以高标准、严要求、体系化举措,全面把控产品质量。

 

  文曦〔中交希迪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产品设计部经理〕 

  作为产品设计部负责人,我始终坚持“强市场意识、高产品质量”的产品文化。市场是产品的出发点,唯有洞察客户需求与行业趋势,才能精准定位、快速响应;质量则是严控的核心环节,从需求定义、设计开发、测试验证,到上线运维,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把关。将市场意识植入产品基因、将质量意识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才能交付出赢得客户信赖、有市场竞争力的卓越产品。为落实这一文化,我们采取三项关键举措:一是建立产品调研机制,持续跟踪客户需求与行业动向,确保功能设计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强化研发流程与质量管控,严格执行每一阶段的标准流程,确保产品高可靠、高稳定;三是推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不仅注重研发上线,更持续迭代优化,确保产品具备长久生命力。

 

  史廉博〔中交希迪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

  在水运智慧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深入落实“总工文化”,扎根项目建设和运营一线,通过实地踏勘、多方座谈开展需求调研,精准识别业务管理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突破传统经验式管理与碎片化作业模式,深化数据驱动与业务驱动融合,整合应用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覆盖全生命期智慧化解决方案。同时,秉持“产品文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目标,将水运工程智慧化和数字化系统,按产品化标准模块化设计与迭代,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算法模型库和应用工具集,提升技术成果可复制性与竞争力,助力公司业务数字化转型升级走深走实。

 

  冯俊〔中交希迪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软件开发部副经理〕

  作为软件开发部副经理,我认为“高产品质量”是产品文化的核心根基,对软件产品而言,它不仅是代码无漏洞、功能稳定,更直接关联用户体验与企业口碑,是赢得市场信任、支撑“强市场意识”的前提——只有质量过硬,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后续市场拓展才有底气。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好全流程质量把控,重点环节需要做好质量评审工作。需求阶段联合业务端、客户代表做穿透式评审,从源头规避偏差;研发阶段推行编码标准与静态代码审查,提升编码质量;上线阶段严管流程,联合测试、运维做多轮功能验证与环境适配检查;上线后建立“及时响应+快速处置”机制,稳妥处理问题,切实将“高产品质量”落到实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