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文化大家谈|聚焦“总工文化”“产品文化”,二航院工程师们如是说①

日期:

2025-11-05

点击次数:

编者按:

  中交集团202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工作会强调,要持续顽强奋斗,奋力做好“全面重塑优秀文化与生态”的大文章,对深化文化建设,推进品牌打造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二航院“赴一线、做方案、提思路、控质量”的总工文化和“强市场意识、高产品质量”的产品文化,是中交大力弘扬的“六种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二航院全面强化品牌建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期,二航院将陆续推出“总工文化”“产品文化”大家谈专栏,大家围绕对“总工文化”“产品文化”的认识以及落实,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敬请关注。

 

  李红亮(国内市场开发部副总工程师)

  市场为基,质量为本,是我在15年工作中遵循的重要原则。倾听企业诉求,感受市场变化,回溯逻辑机理,形成理论体系,实践推广应用,这一正向价值链条是我工作创新的市场源泉。基于对湖北省297家港口企业调研,我提出了基于单位岸线利用率和泊位量能比的港口提级扩能评价指标体系,为省港航事业中心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对沿海和内河智慧港口的调研,提出了运营、环境、能耗、安全为核心的国际智慧港口评价体系,为公司开展智慧港口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未来,我将继续秉承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发展理念,将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为公司发展和市场开拓提供更多支撑。

 

  石金鹏(区域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工程师)

  成果质量是设计院的生命线,以总工文化筑牢全过程质量防线,方能赢得市场信赖。前期,“赴一线”洞察需求,“做方案”奠定基础。在项目萌芽阶段深入一线,精准把握业主诉求与边界条件,确保技术方案紧密贴合市场与实际,从源头上规避颠覆性风险,打好产品竞争力基础。中期,“提思路”破解难题,坚持动态“控质量”。在项目攻坚期提供关键思路、指引创新方向,带领团队突破瓶颈。通过过程中的技术评审与质量抽查,动态控制设计质量,确保中期成果精准可靠,防止偏差积累。后期,“控质量”交付精品,“赴一线”保障落地。在成果交付前严格审查,守好成果质量最后一道关。在施工阶段,再次“赴一线”,解决图纸与现场结合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设计价值完美呈现,铸就精品工程。

 

  李 瑞(区域综合开发研究院工程师)

  作为公司一员,我始终以“赴一线、做方案、提思路、控质量”的总工文化为准则,将“强市场意识、高产品质量”的产品文化融入工作。湖北省智能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园(武穴)项目中,我驻场5个月,与业主合署办公,梳理其推进难点,针对用地规划、审批流程累计整理报告、报表30余项,最终推动用地预审通过、技术方案敲定,助力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帮助地方政府谋划黄石、公安、黄梅船舶产业时,我和团队协助政府调研三地制造及配套企业,摸清产能与协同能力;在公安县对接8家意向客商,分析投资意愿。我们提供的精准数据,为三地产业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一线实践,既是对文化的践行,也是我履职的初心。

 

  黄 斌(四川分公司总工程师)

  在如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阶段,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市场竞争优势,提升“高产品质量”并构建与之相应的产品文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公司精心策划并举办的“科研项目验收及优秀专利奖评选工作”“总工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其核心目的就在于推动产品高质量发展。这些活动所体现出的安全可靠、经济耐久、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与“十五五”规划中强调的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智能化转型等高度契合。持续提升公司质量竞争力,我们需要紧密结合“十五五”规划要求,积极采用符合国家或地方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同时,还要加强分公司整体质量强企意识,通过日常的培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以实际行动切实推进质量强企建设。

 

  龙旭亮(广州分公司主任工程师)

  对水工专业而言,“强市场意识”意味着必须跳出传统设计思维,深入理解业主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核心关切——不仅关注建设成本,更需统筹考虑运行效率、长期耐久性与综合经济效益,以精准响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而“高产品质量”,则是保障工程安全与实现持续价值的根基,直接决定了工程的使用寿命与整体效益水平。在实施路径上,应推动设计工作“前移”,主动介入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将市场诉求转化为可执行、可落地的技术方案。同时,在设计与施工全过程中,应坚持标准化与精细化管理,积极运用BIM等数字化工具强化质量跟踪与控制,确保每一环节都能兑现对市场的承诺、体现对质量的坚守。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市场需要,让质量成为工程最深厚的底色,这是水工领域持续创造价值的根本所在。


推荐阅读